医学生物学研究所2017级研究生专业课学术沙龙系列活动第三场
学术沙龙第三场
主题:预防医学的社会学意义和卫生经济学意义分析
讨论方向—人类battle传染性疾病,你准备好了吗?
指导教师:刘龙丁研究员 嘉宾老师:张寒副研究员
组长:李思瑾 成员:马汝飞,杨梓里,张启书,贺凌煜,车雪阳,蓝青萍
讨论提纲:
一、从OPV到IPV,消灭脊灰已不远;
二、中国首创的EV71疫苗,预防手足口病不再难;
三、Ebola出血热的肆虐仍未停止;
四、HIV,真的那么可怕吗?
从OPV到IPV,消灭脊髓灰质炎已不远
负责主持本场学术沙龙活动的第三小组首先介绍了脊髓灰质炎的相关知识、爆发流行情况、疫苗研究的历史、疫苗推广使用情况、全球实现无脊灰情况等。
小组成员引导同学们就OPV与IPV的优缺点、目前的疫苗接种策略、未来将如何不断改进工艺和推进疫苗研究等社会学意义、经济学意义展开讨论。
中国首创的EV71疫苗,预防手足口病不再难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的以柯萨奇A病毒(CVA)、柯萨奇病毒(CVB)、埃可病毒(EV)、脊髓灰质炎病毒(PV)为主,在我国以EV71型最为常见,发病率高,会导致各种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讨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情况后,小组成员紧接着介绍了手足口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特点、发病率和致死率等情况。这个小组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大家交流与讨论。
同学们一起讨论了关于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认为病毒与人体协同进化,且小RNA病毒科没有类似DNA修复功能,容易产生新突变病、毒换代快,患者以儿童居多,隐性感染者传给儿童等,且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优势病原呈现动态变化。同时还讨论一些诊断方法,对于传染病必须在早期就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
Ebola出血热的肆虐仍未停止
接下来小组成员又讲述了目前受全世界高度关注的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EBOV) 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疾病。主导小组成员详细地讲述了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理、免疫反应等相关知识,并不断地引出问题,展开讨论。
同学们积极讨论了关于西非等国埃博拉病毒肆虐的原因,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地理气候条件,疾病监控网络不完善、国际社会的反应支援迟缓等,且认为在埃博拉疫情中,恐惧比病毒传播的还快,这样会影响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同时,提出了许多埃博拉病毒预防与治疗的有意义措施,埃博拉是一种具有挑战的病毒,它的治疗和预防是及其重要和刻不容缓的。
然而,在埃博拉的药物研发中也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如能否绕过常规的临床试验阶段,直接将试验性药物用于埃博拉患者?同学们对此进行了积极讨论。
HIV,真的那么可怕吗?
最后,主导小组将话题引到众所周知的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毒)引起。在阐述HIV的概念、发病机理、流行病学、目前治疗和疫苗研发情况的过程中,穿插了各种问题,引发同学们积极讨论和思考。
同学们在关于HIV易感染人群、目前防治工作的难点、HIV感染后引起的一些社会伦理问题、HIV感染者的自我保护方式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目前许多HIV疫苗或药物已在临床中显现结果,同学们坚信未来更多的预防或治疗药物将会把HIV打败。
学术沙龙介绍后,老师们分别做了点评。刘龙丁教授对同学们在整个沙龙活动中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并对同学们讨论中的疑问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答。刘野博士就HIV疫苗研究进展进行全面补充,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路。和占龙教授建议所有的同学都应深入了解我所产品的整个免疫程序等等。教育处李艳梅老师总结时指出, “学生为主,全员参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气氛活跃。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但又始终有一条主线主导。希望下一场更精彩!
第三组全体成员与指导教师、嘉宾老师和教育处全体老师合影
教育处
2019年01月18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