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顾方舟先生
2019年1月2日,听闻我们敬爱的顾方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的消息,震惊之余,悲从心来。还记得去年11月的建所60周年庆典,顾先生还特意向生物所后辈们发来了庆祝视频,转眼2月,顾先生竟已驾鹤西去,实在让人惋惜和痛心。
1955年,全国上下爆发了小儿麻痹症,发病死亡率高达27.75%,全世界震惊。为了控制病情,中国开始着手研发脊灰疫苗。1959年,经卫生部批准,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协商,成立了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教授担任组长,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考虑到疫苗的生产问题,同年1月,卫生部批准将正在筹建的猿猴实验站改名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此作为我国脊灰疫苗生产基地。
选址在花红洞,但那里只有简陋的猴舍,并没有供人居住的宿舍,更何况实验室。一边是几乎什么都没有的“荒地”,一边是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的病情,孰轻孰重了然于心。没有丝毫犹豫,以顾方舟教授为首的知识分子,卷起了袖子,挽起了裤腿,9个月竟搭建了面积达13700平方米的疫苗生产基地。要知道那时候交通运输困难,物资紧缺,能建到如此程度,困难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一个疫苗必须要经历一、二、三期临床试验才能上市。其中一期临床试验需要在健康人身上进行,以此观察药物的安全性以及相关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简单来说,这个时期的试验对于受试者来说,试验风险是最大的。根据当时的国情,要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研发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最为合理的,然问题在于减毒活疫苗虽然已经减毒,但依然有毒力回升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加之当时艰苦的条件,不可能轻易找到受试者。眼看病情越来越难以控制,焦急之际,主持研发的顾方舟教授竟提出由自己来做为产品的第一个试用者,在顾老的感召下,其余科研人员亦不畏风险,轮流受试。
但光有成人的受试结果是远远不够的,成人大多本身对脊灰病毒具有免疫力,所以要完成一期临床,必不可少的就是要证明该疫苗对孩子也安全。可即便是免疫系统强大的成人也难以找到受试者,更何况是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好的孩子了。作为父母,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冒这个风险去做试验者?但顾方舟教授毫不犹豫的再一次挺身而出了,他冒着可能会导致孩子瘫痪的风险,毅然提出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受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顾方舟教授的带领下,疫苗研发成功了。同时,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 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 病例数继续呈波浪形下降。1990年, 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已经74岁高龄的顾方舟教授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年事有寿而尽,生命无所不在。顾先生的逝去是医药界的巨大损失,然其勇于奉献,一生只为一件事的坚持,是后世永远流传的精神食粮。作为生物所的后辈,我们更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践行顾先生心系祖国,奉献于人类健康事业的精神,为祖国、为世界生产出让人放心的疫苗。
最后,借用雨果所说,“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顾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顾方舟这个名字将长留于我们这一时代,也将流转于后世的光辉业绩之中!
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李玙
2019年1月3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